追寻光影初心 勇担时代使命
六集文献纪录片《向往》今晚登陆央视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31日 10:08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六集文献纪录片《向往》宣传片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新影时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延安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六集文献纪录片《向往》将于今晚登陆央视纪录频道22点档故事中国时段, 播出时间为10月31日至11月5日晚间22:00,每天播出一集。
《向往》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延安电影团、拍摄人民电影的故事。在那炮火硝烟的年代,一群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艺术家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奔赴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拍摄了第一部纪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影片胶片在送往前苏联冲洗的过程中消失在战乱中。这部电视纪录片以中国纪录电影后辈重走初创之路和寻访电影及电影人创作初心的过程为框架,再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年代勇担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历史责任,重温延安精神。借助一段寻访之旅,透过尘封在胶片里那一张张青春生动的面孔,再一次感受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胜利和理想的向往之情。
在寻找的主线中,主创团队带领观众重新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故事中再现冼星海、袁牧之、吴印咸等当时的热血青年,讲述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人生选择甚至是他们的夙愿与遗憾,再现延安电影团从创立到发展筚路蓝缕的初心故事,展现抗战中的延安如同灯塔般照亮各地奔赴而来的青年的内心。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包括延安电影团成员,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用他们鲜活的形象感动观众,用艺术的力量带领观众寻找初心、坚定信仰。
拍摄过程中,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学院、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电影资料馆等专业机构的资深专家作为本片的顾问、撰稿团队,成为本片在专业性、史实严谨性等方面的有力保障。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为本片题写片名。著名演员陈数倾情加盟,担任本片解说,让红色故事的讲述更加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本片历时近三年,在中国北京、延安、西安、保定、忻州、上海、武汉、沈阳及俄罗斯莫斯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多地取景拍摄,发掘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等多份一手资料,有很多珍贵文献为首次披露。用文献和背后的故事,勾勒出一个个波澜壮阔却又生动可亲的红色故事。
第一集 《心向延安》 >>>点击观看视频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上海滩更是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前沿。一群电影界的名流此时却在酝酿着一次西行之旅——奔赴延安。
而延安当时正遭受到“如同坚石炮垒一样有效的新闻封锁”,在各种各样的传言中,外界对这个地区的兴趣反而更加强烈。除了中国人,很多外国记者和电影工作者突破封锁,真实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延安。
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他们?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是什么样的态度?一个在世人眼中的偏僻小城,刚刚落脚延安、实力捉襟见肘的中共党人为什么紧跟潮流,希望做出自己的电影?他们能如愿吗?
第二集 《延安岁月》 >>>点击观看视频
深沉的夜色下,武汉汉口的一处僻静小路,一场紧张的接头任务正在进行,接头的双方甚至都没有看清彼此,但是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交接了一台二手摄影机。谁也没有想到,这台摄影机辗转硝烟战场,成为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开端。
1938年,为了拍摄人民的首部电影,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各路精英排除艰难万险终于聚首延安。亲身体验神秘的延安生活之后,他们正式开始了首部由周恩来亲自命名的纪录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感受着延安特有的魅力,他们自身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第三集 《镜头背后》 >>>点击观看视频
1939年1月,延安还是一派寒冬景象。而此时,杨家岭的一孔窑洞里却传出暖暖的谈笑声。《延安与八路军》的主创们即将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完成电影余下内容的拍摄,毛泽东亲自为他们践行。为延安无数军民留下影像的电影团成员却在这次会面中忘记了给自己和领袖留下一张合影。
之后的一年里,晋绥边区、晋察冀边区、平西游击区、晋东南太行山区等地都留下了电影团的足迹。在一次次翻山越岭的征途中,他们拍下了无数经典画面,也成为了八路军的普通一员。冲在炮火最前线、与战士同吃同住同打仗、用珍贵的镜头记录下人民的他们,已经从上海滩的“明星”转变成真正的革命艺术家。
第四集 《特别使命》 >>>点击观看视频
《延安与八路军》顺利摄制完成,然而当时延安并不具备洗印条件,只得携底片前往苏联洗印。
即便如此,战时的交通阻断、特务的严防死守,只能通过第三国际联络、安排。
几个月后,影片的导演袁牧之和作曲冼星海辗转四地,终于到达莫斯科。洗印工作随之展开。异国的艺术风情和当时苏联相对丰富的电影制作经验,让袁牧之和冼星海沉迷其中,努力吸收着营养,他们对各自归国后的事业都有着一番宏伟的规划,一切都只等电影完成。
1941年6月,电影制作基本完成,然而就在此时,二战的炮火席卷而来,苏德战争突然爆发。在辗转撤退准备归国之时,袁牧之、冼星海和影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命运却在战火中发生了悄然地变化……
第五集 《珍贵影像》 >>>点击观看视频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发现零星电影镜头后,先后有两批电影人赴海外寻找,并找到部分镜头,翻底带回国内。
除此之外,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资料库中,也找到了当年一部分没有带走的电影素材,这些素材被重新剪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国际关注的纪录电影《纪念白求恩》。
为什么有遗留的镜头留世?当年丢失电影后,袁牧之和冼星海又遭遇了什么?
第六集 《瞬间永恒》 >>>点击观看视频
1941年,由于战乱,袁牧之和冼星海并没有成功从乌兰巴托返回延安,而是滞留在乌兰巴托并辗转哈萨克斯坦。
冼星海生活异常艰难。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战胜饥饿和孤独的武器,对他而言就是音乐,那也是他人生中创作的高峰。
而辗转来到阿拉木图的袁牧之,则一边工作一边等待回国机会,尽管常常要忍饥挨饿,但他心中坚信胜利终有到来的一天。
就在两人坚守在异国的同时,延安也遭遇着寒冬。在条件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的电影事业也从未停滞。南泥湾建设的火热,七大会议的隆重,领袖和人民的互动都一一被真实地记录下来。而电影团也随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征程,从延安到东北,最后记录下开国大典无比庄严的时刻。
当下的我们用找寻,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前辈的敬意。以史为鉴,历史从来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得清来时路,并且更加笃定地走下去。